国产精品97麻豆cm传媒,99er热精品视频,最近高清日本免费,99九九久久,男人的天堂2814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泉州新聞
分享

泉州市鯉城區(qū)涂門街176號,緊鄰人氣旺盛的泉州關帝廟。這座古大厝不算起眼,卻總有游客特意尋來。1996年,考古人員在清源山麓找到“世家坑”,錫蘭王裔居留泉州一事得到實證,這座長期被視作普通民宅的大厝隨之被確認是其后人在清乾隆年間的房屋,并受到關注。

泉州灣畔,潮起潮落。有人破浪而去,有人涉海而來。明永樂年間,作為國使的錫蘭王裔來華入貢,返鄉(xiāng)途中經泉州,“因愛此地山水,遂家焉”。多年后,這位異鄉(xiāng)客長眠世家坑中,后代則扎牢根基,在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斯里蘭卡(古稱“錫蘭”),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中轉站,被譽為“東方十字路口”。世家坑的發(fā)現(xiàn),讓兩地不止于因海上絲綢之路相連,更有一縷血脈情緣緊緊相牽。

“站在泉州這座歷史的‘瞭望塔’上,我們的視野更加開闊,友誼更加緊密。”日前,2025絲綢之路旅游城市聯(lián)盟系列活動暨絲綢之路城市(泉州)文旅嘉年華期間,中外文化和旅游交流中心主任張維國如是說。

啟動儀式上,作為聯(lián)盟外方城市代表,斯里蘭卡科倫坡市市長弗雷·巴爾塔扎爾表示,泉州是一座與絲綢之路精神緊密相連的城市。此前,在中國—斯里蘭卡—馬爾代夫旅游論壇中,泉州還成為上臺推介的唯一中國城市,并接受斯里蘭卡總理頒發(fā)的紀念牌。

泉州世家坑背后的跨國傳奇

斯里蘭卡之夜暨2024年絲路友城會商大會互動演出現(xiàn)場(鯉城區(qū)委宣傳部供圖)

一份問詢 世家坑重見天日

指針回撥至1986年,國務院文化部外聯(lián)局亞洲處的同志向《泉州晚報》轉達,斯里蘭卡政府代表團詢問了明代錫蘭王子在泉州一事。經查有關史料和一番社會調查后,《泉州晚報》于當年6月29日發(fā)表了《錫蘭王子在泉州》一文。

一石激起千層浪,泉州文史界迎來一波“錫蘭考古熱”。據清乾隆版《泉州府志·世拱顯傳》記載,“世拱顯,字爾韜,號小山,晉江人。本錫蘭山君長巴來那公之后,康熙癸巳恩科舉人”。其中,錫蘭山君長巴來那公指古錫蘭國科提王朝(1412—1467年)的國王。循著蛛絲馬跡,陳自強、廖淵泉等地方文史愛好者紛紛加入尋找泉州錫蘭王裔“世”氏后人隊伍中,可惜收獲甚微。

轉折發(fā)生在1996年12月。時任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工作人員的劉志成,在清源山東麓發(fā)現(xiàn)了“世家坑”摩崖石刻、“文黃世嘉坑石橋”題刻,并先后發(fā)現(xiàn)“明使臣世公、孺人蒲氏墓”“通事世公、慈淑謝氏墓”等25方墓碑。兩年后,因該墓葬群遭受破壞的消息被媒體披露,世氏后人終于現(xiàn)身,這段鮮為人知的錫蘭王裔在泉州的故事才一步步被掀起“面紗”。

今年9月底,記者隨泉州市文物保護中心考古研究部成員傅恩鳳來到清源山錫蘭僑民墓地“世家坑”,探訪這處異鄉(xiāng)客的長眠地。

泉州世家坑背后的跨國傳奇

世華墓前的石獅造型頗具錫蘭風格。莊釗瀅 攝

“這是世家坑最早發(fā)現(xiàn)的墓。墓主人是世華,他是定居泉州的錫蘭世氏第三世。”傅恩鳳指著一座明清風格的石墓介紹,正是世華于明嘉靖年間將一、二世的墓址遷到此處,形成世家坑,令代代安眠于此。據悉,世華墓前的一對石獅是古錫蘭國的造型風格。傅恩鳳告訴記者,2000年斯里蘭卡佛教部副部長艾德維拉·普列馬拉特尼和考古學家赫特拉奇教授來此考察,他們認為這個墓葬有典型的“納格布圖瓦”錫蘭國圖騰風格。

隨后,傅恩鳳帶著記者來到另一處“大灰塗壙”。“這是世家坑范圍內最大的一座明式‘土’墓,被認為是世氏一世祖的墓址。”他說。該墓兩邊有龍紋“墓手”及獅子、蓮紋“墓柱”,墓后立墻還有睡蓮半浮雕裝飾。斯里蘭卡古稱獅子國,國花則是蓮花,普列馬拉特尼在看到種種細節(jié)后,最終認定“這座古墓毫無疑義是斯里蘭卡傳人,它很可能就是錫蘭王子之墓”。

一杯紅茶 “錫蘭公主”講述傳奇

“每個人的出生似乎都帶著使命而來。而我的使命就是成為兩國友好的民間使者,讓中斯傳統(tǒng)友誼世代永續(xù)。”斟上一杯錫蘭紅茶,被稱為“錫蘭公主”的世氏后人許世吟娥向記者說起了家族的往事。

采訪地點在她與孫亞宏共同經營的古玩店中,隔壁便是世氏的房屋。1998年,在她現(xiàn)身認領世氏后人身份后,泉州市民林金錚從祖?zhèn)鞣科踔邪l(fā)現(xiàn)了這一線索。

“小時候,我常聽曾祖母念叨,我們的祖先是從很遠的海上來的。”許世吟娥說,盡管家中長輩常常提到“錫蘭”,“世”才是本姓,但自己并未太過在意,對外只以“許吟娥”為名。“我們結婚后,我就發(fā)現(xiàn)她家中擺放的牌位,都寫著‘許世公’‘許世母’,但她從沒和我解釋過。”孫亞宏說,他曾任泉州市文物保護管理所副主任,與發(fā)現(xiàn)世家坑的劉志成相識多年,這為“錫蘭公主”的現(xiàn)身埋下了伏筆。

“1996年,我正在輔導兒子寫作業(yè),正好看到《泉州晚報》上‘揭開中斯關系之謎’的字樣。我十分好奇,就想看看到底是什么謎。”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許世吟娥發(fā)現(xiàn),正是自家祖墳被“掘”了。她第一時間便聯(lián)系了已移居香港的父母。幾通長途電話后,許世吟娥這才下定決心告訴丈夫。

同時,劉志成也找上在泉州天后宮(“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的前身“泉州閩臺關系史博物館”就設在該處)工作的孫亞宏,希望借閱館藏族譜以尋找到更多世氏后人的線索。于是,劉志成從孫亞宏口中得知了這一秘密,不喜張揚的許世吟娥決定按兵不動。

直到1998年,世家坑遭破壞的消息傳來,許世吟娥終于按捺不住,向相關部門打去電話。認下身份后,許世吟娥和丈夫從一眾照片中,挑選了一張臺灣友人拍的照片提供給了媒體。“我在臺灣也認識姓世的人,你們說不定是親戚。”看過報道,這位友人行動了起來。很快,許世吟娥接到了一通海峽對岸的電話,對方是一位嫁到云林的姓世的女士。互通細節(jié)后,對方連夜趕回了彰化的祖厝,拿出了自家珍藏的《世家族譜》,確定了他們便是分隔百年之久的一家人。

1998年12月,臺灣世氏直系后裔世來發(fā)、世家旭父子攜帶這本族譜前來泉州尋根,兩岸親人歡聚一堂,世氏后裔消失之謎隨之大白天下。依據其中“錫蘭祖建墳山”部分所述,“一山在泉州晉江東門外浯江院。離城三里許,東岳帝廟后里許便是。土名世厝埔……埔之口乾有水溝,溝上石橋二板。橋下大石鐫世家坑三大字”。考古工作者找到了世氏一世祖的墓址,相關考古及研究工作有了新突破。

2002年6月,應斯里蘭卡政府邀請,許世吟娥與臺灣世氏后人代表一同前往斯里蘭卡尋根。入住斯里蘭卡的酒店后,惴惴不安的許世吟娥拉開窗簾,看見一排烏鴉聚在窗前,立即害怕地聯(lián)系了大使館工作人員。“烏鴉在斯里蘭卡是吉祥的象征。”熟稔當地風土人情的大使館工作人員告訴她。

一段來路 坊間眾說紛紜

首次前往斯里蘭卡,許世吟娥與時任泉州海交館館長王連茂、研究員李玉昆組成一支泉州代表團,展開為期10天的尋根之旅。

錫蘭王裔為何居留泉州?為此,記者向如今八十有余、主要進行泉州錫蘭王裔文物研究的李玉昆請教。據悉,著名歷史學家張星烺于1930年在《中西交通史料匯編》中便提及“不刺葛麻(parakkana)似有子孫遺留在中國泉州”,并引清乾隆版《泉州府志·世拱顯傳》加以證明。李約瑟則在《中國科技史》中表示泉州寺廟的一些柱子具有錫蘭風格,“或許是和十五世紀錫蘭國王被囚禁在泉州一事有關,后來他的子孫就留在那里”。

錫蘭王裔留居泉州的原因眾說紛紜,李玉昆介紹了三種主流說法:其一,便是李約瑟所提及的“十五世紀錫蘭國王被囚禁在泉州”。其二,臺灣《世家族譜》中云“明永樂年間為國使來華入貢,蒙留京讀書習禮,月給餼甚厚。厥后國用不敷,將各國使給資回去。我祖遂家溫陵南街忠諫坊腳”。故認為泉州錫蘭王裔是永樂年間作為國使來華入貢后留居。其三,“波羅摩巴忽于成化二年(1466)去世,他的兒子天順三年(1459)奉使入貢來回,而王位已被外甥繼承”,后留居泉州。

據李玉昆考證,除永樂年間被俘并被送回的阿烈苦奈兒,歷史上再無被俘到中國的錫蘭國王。而據《世家族譜》和“明使臣世公、孺人蒲氏墓”墓碑,都可說明居留泉州的是被稱為“國使”和“使臣”的錫蘭王裔,而非國王。“我們認為,第二種說法比較切合實際。”李玉昆表示。這一說法也是許世吟娥和孫亞宏所認同的,并補充以《世家族譜·錫蘭祖訓》所述,“厥后歸途路經溫陵,因愛此地山水,遂家焉”。

“吾家世讀儒書,凡事頌依禮而行。”《錫蘭祖訓》如此記載。錫蘭王裔留居泉州后,接受中國的儒家文化,重視以儒家教育后代,從事文化教育事業(yè),一處小宗祠便在泉州四大書院之一的小山叢竹附近。此外,他們還與當地人士通婚,并積極參與善舉活動等,融入社會生活。

泉州世家坑背后的跨國傳奇

世拱顯曾講學過的小山叢竹書院 湯海波 攝

據記載,世拱顯是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癸巳恩科舉人,弱冠時成為李光地之弟李光坡的家庭教師,李光坡編纂《十三經注疏》時多與之互相參訂。世拱顯后還“設教于小山叢竹亭,執(zhí)經問難者,履滿戶外,綴巍科舉顯秩者,不可枚舉”。由于他對教育事業(yè)作出貢獻,福建觀風整俗使劉師恕還贈以“績學砥行”匾。

在洛陽橋蔡襄祠中,立有《泉郡守五岳蔡公德政碑》,上可見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戊午科舉人世寰望,與大學士、尚書、侍郎等泉州官紳共同參與立碑。另據《廈門志》《閩雜記》記載,閩南風俗,凡紳富和有體面者可稱觀。而泉州錫蘭王裔多有以觀為名者,世銓觀、榜觀、惜觀、炳觀、恭觀等。

“到清雍正三年(1725)有世濟美購買田地獻與釋迦寺的地契,說明此時世氏還處于發(fā)展階段。”《泉州錫蘭王裔文物研究》報告中寫道。然而,至十三世即乾隆四十四年(1779)前后,其已見衰落之相,位于涂門街的大厝因而賣出。

一條紐帶 牽動中斯情誼

“此次泉州代表團應邀訪斯,不僅向斯里蘭卡介紹錫蘭王子在泉史跡,論證中斯交往史實,還將持續(xù)譜寫中斯友好新篇章。”尋根之旅中,許世吟娥曾表示。

事實上,斯里蘭卡與我國的友好關系源遠流長。李玉昆告訴記者,早在漢代,中國就曾派譯使往返于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建立了友好關系。東晉時,高僧法顯到印度取經,在獅子國(今斯里蘭卡)見到商人供奉晉地來的白絹扇,可見中斯已有海上貿易往來。至明朝,鄭和下西洋船隊多次到達錫蘭,錫蘭國王也多次遣使來中國朝貢。

1952年,中斯雙方沖破重重阻力所簽署的《米膠協(xié)定》,更是新中國同非社會主義國家簽訂的第一個重大政府貿易協(xié)定,打破了當時美國的“經濟封鎖和禁運”,為中國同尚未建交國家拓展貿易發(fā)揮了積極示范作用。

來到位于鯉城區(qū)的涂門街176號,這里如今是省文保單位錫蘭僑民舊居,“泉州與斯里蘭卡海上絲綢之路友好關系圖片展”在此展出。展覽共展出近200張珍貴圖片,娓娓道來泉州與斯里蘭卡的世代友誼,以及中斯兩國一家親的友好故事。

許世吟娥積極為中斯民間交流牽線搭橋,如今是“中斯友好的紐帶”“兩國友好的民間使者”。在許世吟娥的推動下,鯉城區(qū)與斯里蘭卡首都科特市締結友好城市關系,“鯉城區(qū)海上絲綢之路交流平臺”“華僑大學海上絲綢之路南亞研究中心鯉城區(qū)基地”“泉州市鯉城區(qū)錫蘭文化促進會”等機構陸續(xù)揭牌成立,兩地人民之間的友好交往和經貿往來更進一步。

多年來,她選擇留在泉州老城區(qū),一邊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一邊為續(xù)寫泉斯傳統(tǒng)友誼奔走。采訪期間,許世吟娥還從手機相冊中翻出一段兒子在斯里蘭卡舉辦婚禮的視頻,與記者分享。2017年底,斯里蘭卡為在當地工作的中國年輕人舉行了一場熱鬧的集體婚禮,許世吟娥遂應邀為兒子孫海懷舉辦了一場斯里蘭卡婚禮,孫海懷還作為新人代表在集體婚禮上發(fā)言。

“希望將中斯民間友好交流活動一代代傳下去。”許世吟娥高興地說。(記者 莊釗瀅)

責任編輯:唐秀敏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第三屆全國博士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大賽開幕在即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