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97麻豆cm传媒,99er热精品视频,最近高清日本免费,99九九久久,男人的天堂2814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堅守與傳承 ——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掠影(三)

(圖為采訪團成員走進廈門豉浪嶼。采訪團供)

福建是我國“非遺”資源大省,看著這里眾多的“非遺”項目,給人感覺既帶有強烈的“海洋”氣息,又存留了濃郁的“中原”味道。

目前,福建有國家級“非遺”130項、省級“非遺”名錄項目490項7個項目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非遺”名錄,南音、媽祖信俗、漳浦和柘榮剪紙、閩南民居入選“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木拱橋傳統(tǒng)營造技藝、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入選“急需保護的人類非遺名錄”,《福建木偶戲傳承人培養(yǎng)計劃》入選“非遺優(yōu)秀實踐名冊”,是我國迄今在國際“非遺”保護三個系列唯一的“大滿貫”省份。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堅守與傳承 ——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掠影(三)

(圖為采訪團成員在廈門漆線雕藝術館參觀采訪。楊應森 攝)

陪同記者采訪的福建省文化廳副廳長陳吉說,福建人眼下正在探索、實踐的一個重大課題,就是如何宣傳好、保護好、傳承好這些“非遺”資源。

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博覽苑,是展示福建“非遺”保護成果的基地和窗口,它所在的福州“葉氏民居”,就是帶有明、清、民國三個時期建筑風格的“非遺”。在這里,400多件石雕、木雕、影雕、竹雕、漆線雕、漆畫、脫胎漆器、木版年畫、剪紙、竹編、木偶頭雕刻等,“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

福建省非遺博覽苑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不僅常年免費開放,在重大節(jié)慶假日還舉辦精彩紛呈的非遺展演活動,常年舉辦“非遺”公益培訓、夏令營、展演等活動,并運用數(shù)字技術、虛擬技術等高新技術,吸引年輕一代的目光、激發(fā)他們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熱情。

據(jù)了解,近年來,福建省大力推動閩南文化“進校園”戰(zhàn)略。“南音”、“南拳”進了中小學的音樂、體育課堂;啟動了“南音記錄工程”,把“南音”的“指”、“譜”、“曲”錄制成數(shù)字檔案,并建立了“南音”記錄檔案館。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堅守與傳承 ——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掠影(三)

(圖為福州市第四中心小學的學生正在演奏“茶亭十番”音樂。王甲鑄 攝)

在福州市臺江區(qū)的文化活動中心大樓里,看到了民間的老藝人們用鼓、鑼、缽、笛、笙和古老的狼串、逗管等樂器,向孩子們示范表演堪稱音樂“活化石”的“茶亭十番”。

福建的朋友、省文化廳社文(非遺)處調(diào)研員馬強對記者說,“非遺”的傳承,關鍵是要有“傳承人”,否則就會“斷代”和“失傳”。目前,福建有國家級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09人,同時公布了五批共552位省級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大型網(wǎng)絡傳播活動的采訪,記者見到了影雕技藝傳承人李雅華、泉州南音傳承人李白燕、木偶頭雕刻傳承人黃雪玲、壽山石雕傳承人林亨云、茶亭十番傳承人李華政、脫胎漆器傳承人黃時中等,從這些身懷絕技的民間藝人身上,記者感覺到了他們對“非遺”后繼有人、育人的緊迫感。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堅守與傳承 ——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掠影(三)

(圖為年近八十歲的拍胸舞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郭金鎖老人正在輔導他的學生們跳舞。楊應森攝)

在福州漆藝術研究院,記者看到20多名漆藝愛好者正在學漆器習髹飾技藝;在莆田,記者看到“錯金銀”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張國王指導弟子們,通過鋸割、開槽、拔絲、壓絲、鏨花、鑲嵌、鏡面等工藝,將金銀絲、片與美玉完美地融為一體。通過口傳身授、以師帶徒和開辦培訓班、校企合作,張國王已經(jīng)帶出了100多名高徒,其中42人成為高、中級技師及工藝美術師,使歷經(jīng)百年的“錯金銀”技藝未出現(xiàn)“斷層”。

接待采訪的朋友、福建藝術職業(yè)學院副院長林松偉告訴記者,目前,泉州南音學院、德化陶瓷學院、安溪茶學院等高職院校都有了“非遺”的相關專業(yè),培養(yǎng)閩南文化的專業(yè)人才、實用人才。福建藝術職業(yè)學院被國家確定為首批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修培訓計劃試點院校后,已完成脫胎漆器髹飾技藝、壽山石雕技藝等12期共720人的培訓任務。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堅守與傳承 —— 福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掠影(三)

(圖為大型木雕《清明上河圖》。王甲鑄攝)

在莆田春暉藝術館,長13米、最大直徑3.5米、重約30噸的木雕《清明上河圖》,將記者驚得目瞪口呆;而在福建省農(nóng)民畫創(chuàng)作群體漆畫技藝實驗班里,“漆藝”和“農(nóng)民畫”兩個“非遺”項目融合為了“農(nóng)民漆畫”,則讓我深有感悟。

創(chuàng)造了吉尼斯世界紀錄的“世界上最長的木雕”,讓記者感到“非遺”在心中樹立起的文化自信;“農(nóng)民漆畫”,讓看到了“非遺”在市場中的巨大潛力。

在福建,記者更看到了“非遺”傳承人的堅守,看到了新一代對“非遺”的傳承。(記者楊應森)

責任編輯:李牧晨

相關閱讀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避開“假羽絨”陷阱 這樣選購不花冤枉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