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理”這兩個字,中國人太熟了。爭論時,大家總把“你要講理”掛在嘴邊。
“理”為何物?穿越千年,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就像刻入人體的DNA,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以綿綿不絕的穿透力,外化為每個人的本能反應。
18日,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在南平舉行,屏山君在會場看到,不同膚色、不同年齡的面孔用不同的語言,熱烈探討這個古老而又年輕的話題。
回 聲
歷史是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如果山水有記憶,一定會對眼前的景象油然而生熟悉感。
800多年前的考亭書院前,也是這樣講論不輟、學者云集。天光云影間倒映出的每張面孔,都刻著“窮理以致知”的渴望。
在大會上,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以朱子的名言“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開啟了自己對于朱子學當代價值的理解。
“這是在講學習的方式。”蒙曼說,從孔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到朱熹主張格物致知,主張眼到,口到,心到,這都是在尊重前人的基礎(chǔ)上不斷推陳出新,也是解決當代許多問題的有效方法。
實際上,從尼山到考亭,從孔子開創(chuàng)儒家文化,到朱子以儒家為根本,吸收道、佛思想營養(yǎng),構(gòu)建了以“理”為核心,涵蓋自然、社會與人類思維的新儒家學術(shù)思想體系,學習、思考、創(chuàng)新的方式始終貫穿其中。
《月映武夷》演出現(xiàn)場。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攝
窮“理”的過程中,難免有中途遇阻,四顧茫然的時候。朱熹寫的“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就是描述這種情況。他在進行理論探索時,始終覺得走不下去,后來聽了老師的話,潛心把前人的著作重頭讀了一遍,忽然恍然大悟,慧至心靈。于是就做這首詩說:“當我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像一條船在河里擱淺了,我怎么推這個船也推不動,但是一旦源頭活水來了,就像江邊春水生,這個船自然浮起來了,不要推了,它可以在中流自在行。”
論壇中,屏山君觀察到,不少嘉賓都建議重讀朱子,讀他集古人之理,不斷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也從他的思想出發(fā),開啟今人之智,解答當下之惑。
新 聲
汲古是為了更好地潤今。
2021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走進朱熹園。他說:“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把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jié)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第二個結(jié)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為朱子文化的傳承弘揚發(fā)展打開了全新的理論視野和創(chuàng)新空間。
武夷山朱熹園。于崇高 攝
在本次大會上,關(guān)于朱子學研究的時代“新聲”不斷——“從‘第二個結(jié)合’的視角看朱子與朱子學”“在‘第二個結(jié)合’中煥發(fā)朱子文化的生命力”、“朱子哲學的現(xiàn)代重釋與文明意義”等討論,縱論朱子學與現(xiàn)代文明,共探如何以“第二個結(jié)合”為指引,推動朱子學實現(xiàn)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如果說,與會學者的交流展現(xiàn)了朱子文化學理上的當代化,19日的“書院文化”采風之路,就是對朱子文化物態(tài)和實踐當代化的生動展示。
從考亭書院到朱熹園,再到朱子長期講學、生活的五夫鎮(zhèn),游客們站在朱子AI數(shù)智人跟前,排隊與朱熹“對話”;在校園中,“朱子四禮”系列主題活動、中小學朱子成年禮和敬師禮等活動蔚然成風;在19日晚舉行的第二屆“朱子杯”中華詩詞大會總決賽中,寒泉精舍等幾十處核心文化場域成為賽題源頭,朱子“格物致知”思想融入演講命題,選手們將典籍記憶轉(zhuǎn)化為當代闡釋,讓知識競賽變成了一場精彩的文化思辨。
做“講清楚”的踐行者,當“走出去”的傳播者,新聲奔涌,朱子文化正在大地山川與鄉(xiāng)野城郭之間煥發(fā)新生。
合 聲
朱子認為,應當通過理的探究來貫通天人、古今、中外。
這種思想格局,使朱子學既有深厚的本土根基,又具有開放的世界眼光。
本屆論壇,有來自美國、法國、韓國等來自51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近200名專家學者、嘉賓參加。大家一致認為,借助“他者”可以更清晰地認識“自我”,文明多樣性是人類進步的強大動力。
論壇上,各國學者就朱子文化如何促進全球文明互鑒共生展開積極交流。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攝
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榮退教授田浩說:“研究其他國家文化的一大好處,在于能夠觀察對方是如何思考和看待類似問題或挑戰(zhàn)的。在另一種文化中,我們通常更易于清晰、客觀地感知熟悉的事物,能夠?qū)ψ约何幕膬?yōu)點和缺點有新的認識,從而對文化議題有新的理解。”
在嘉賓們的交流中,屏山君也深刻體會到,在人類文明的源頭處,各大文明早已埋下相通的智慧基因。
在歷史上,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就認為朱子學中的“理”與其“單子論”有著諸多契合,二者都強調(diào)了宇宙萬物的內(nèi)在統(tǒng)一與秩序。類似的哲學共鳴,在大會現(xiàn)場也被現(xiàn)場的海外學者頻頻提起。
在當下,如何正視“分殊”而探索“理一”?塞舌爾前副總統(tǒng)、塞舌爾中國友好協(xié)會主席、國際儒學聯(lián)合會副理事長文森特·梅里頓在大會主旨報告中提到:“朱熹所強調(diào)的修身養(yǎng)德、道德領(lǐng)導力以及人性本善的理念,為當今世界提供了寶貴的糾偏之道。”文森特·梅里頓認為,它提醒我們,在與世界相處時,必須以德行和尊重為根基,秉持理解與和解的精神。
在他看來,正是這種道德指引和堅守原則的精神,構(gòu)成了本次大會的主題?“發(fā)揚朱子文化時代價值,促進全球文明互鑒共生”,彰顯了社會倫理基礎(chǔ)與構(gòu)建不同民族文化橋梁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他的發(fā)言贏得了陣陣掌聲。
和羹之美,在于合異。考亭奏響的“和合”之音,讓朱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也讓世界聽見了中國智慧的鏗鏘之聲,必將在未來迎來更深更廣的共鳴!
責任編輯:趙睿
-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
吾輩自強 勿忘九一八!2025-10-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