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中外嘉賓觀看了以朱子文化為主題的舞臺劇《月映武夷》演出。圖為演出現(xiàn)場。福建日報記者 王毅 攝
東南網(wǎng)10月21日報道(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記者 陳黎慰 吳若秋 通訊員 嚴嵐 程若蘭)18日晚,隨著《月映武夷》緩緩啟幕,參與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的中外學者在武夷山下展開了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這片土地曾見證朱熹以“問渠那得清如許”叩問天地本源,以“萬紫千紅總是春”吟詠萬物共生。如今,一場以科技為筆、哲學為墨的演出,將朱子文化的精髓注入當代審美語境。高壓水幕與智能舞臺技術(shù),不僅將朱子文化轉(zhuǎn)化為可觸可感的藝術(shù)體驗,更讓理學智慧煥發(fā)新生。
《月映武夷》創(chuàng)新性地通過“朱子之眼”“朱子之口”“朱子之足”與“朱子之心”四重維度,讓不同時期的朱熹形象在光影流轉(zhuǎn)中穿越千年,引領(lǐng)觀眾完成一場山水哲思之旅。舞者裙擺化作躍動窯火,在光影交錯中“燒制”出曜變建盞的瑰麗;三層樓高的建本破水而出,鎏金文字在水痕中閃爍,讓曾被歷史塵封的理學箴言重煥光芒;五夫魚龍戲、邵武儺舞等非遺技藝經(jīng)現(xiàn)代表達,躍動成山水間的靈動畫卷……這場視聽盛宴深深震撼著在場觀眾。廈門大學外籍教授潘維廉贊嘆:“沒想到70分鐘內(nèi)可以講述如此豐富的故事,這激發(fā)了人們了解朱子哲學的好奇心。”俄中文化交流協(xié)會副會長齊緣動情分享:“從文字閱讀到沉浸觀演,是完全不同的體驗。服飾之美、音樂之美,更重要的是中國傳統(tǒng)哲學之美,讓我感動得幾乎落淚。”
19日,帶著《月映武夷》激發(fā)的感動,學者們開啟了“書院文化”主題學術(shù)考察暨采風傳播活動。他們漫步寒泉精舍,觸摸《近思錄》編撰之地的歷史脈動;拾級而上,步入考亭書院,感受“閩學”之源的深厚底蘊;漫步興賢古街,在石板路上追尋先賢足跡……這些深入文化現(xiàn)場的體驗不斷引發(fā)跨越文明的共鳴。來自希臘的埃琳娜·埃弗拉米多欣喜地坦言:“此刻的喜悅心情,源于能親眼看見這些美好景致與事物,現(xiàn)在我更渴望了解這里的歷史以及朱熹的哲學思想。”來自印度的狄伯杰表示,要將朱子著作譯介回國,“讓更多的印度人了解朱熹的思想文化”。來自摩洛哥的哈立德·漢謨思則從中看到文明共生的可能:“汲取儒學中庸之道,我們能更好地分享彼此生命中的美好。”
寒泉精舍作為朱子創(chuàng)辦的首所書院,是他守孝著述、建構(gòu)學術(shù)體系的重要起點。從這里出發(fā),朱熹完成了《近思錄》等奠定其理學根基的著作,開創(chuàng)了書院講學與學術(shù)傳承的新范式。
“寒泉精舍是朱子母親祝夫人墓所在地,是一個與孝道密不可分的意義空間。”來自韓國的山東師范大學韓國研究所所長金德均教授闡釋道,“《近思錄》的‘近思’意指從最近處開始思考,而人倫最近處便是父母。”他認為,孝道作為中韓文化最大的共同價值之一,完全可以成為文明對話的重要紐帶。
當朱子的哲思與今人的體悟在文化現(xiàn)場交織,當各國學者帶著對中華文化的深刻理解走向世界,全球文明互鑒共生的嶄新畫卷正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徐徐展開,綿延不絕。
責任編輯:趙睿
- 屏山君 | 讓朱子的話,越來越國際化2025-10-20
- 朱子學與全球文明對話大會暨第四屆考亭論壇在福建南平舉行2025-10-19
- 朱子對話世界 文明互鑒共生2025-10-17
- 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教授在榕分享“大學之道”2025-05-13
- 兩岸專家學者研討閩臺鄉(xiāng)土文化2024-12-30
- 攜手弘揚朱子文化 增進兩岸情感聯(lián)結(jié)2024-04-23
- 兩岸書院代表在福建南平共話傳承與融合2023-10-31
- 紀念朱子誕辰893周年大會在武夷山市舉行2023-10-20
- 兩岸書院代表在福建南平共話傳承與融合2023-10-19
- 閩臺青年相聚武夷山追尋朱子足跡2022-10-11
-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
優(yōu)質(zhì)文化資源直抵鄉(xiāng)村!“武夷村潮·光澤”文2025-10-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